烤魚片的加工工藝流程
當前在食品市場上一種普遍受歡迎的風味小食品美味烤魚片,因包裝小巧、價格適當,口味鮮美、營養價值高而使銷售倍増,是一種很有發展前途的方便食品。此產品在東南沿海一帶有很多生產廠家,產品使用的原料為馬面魚,馬面魚在潮汕俗名:迪仔;在上海和閩浙一帶稱橡皮魚、剝皮魚,在北方稱豬油、皮匠魚、面包魚、燒燒角。馬面魚主要分布于我國東、南、黃、渤海,朝鮮和日本,也見于南非,不僅產量高,其主要汛期在2月上旬至5月下旬,以我國東海的產量為最多,最高年產量已達25萬噸左右,已成為我國僅次于帶魚的第二位的海洋經濟魚類品種。
馬面魚資源豐富含有蛋白質、維生素及脂肪等營養成分,使用馬面魚制成烤魚片,色澤呈金黃色 具有魚干片經高溫烘烤后應有的滋味及氣味,口味鮮美,食時有纖維感 魚干含鹽量為1.5~2.0%。生產烤魚片理想原料為馬面魚,為當前在食品市場上一種普遍受歡迎的風味小食品,本文分享智能熱泵式馬面魚烘干機如何制作馬面魚片。
一、工藝流程
原料整理→漂洗→瀝水→調味→攤片→烘干→揭片→烘烤→滾壓拉松→檢驗→包裝→成品
二、操作要點
1 原料整理 將馬面魚去頭、皮、內臟或將凍馬面魚塊放在灌滿水的解凍槽中,通入高壓空氣,使水激烈起泡翻滾,進行解凍。一般2立方米槽1次可解凍500千克,解凍溫度控制在3--10,1小時可完全解凍。
2剖片 解凍后,將魚體洗凈剖片。剖片刀為扁薄狹長尖刀。我國一般剖法是從魚尾端下刀剖至肩部,而日本一般由肩部剖至尾端。剖片后將粘膜、大骨塊、尾、腹、背鰭、碎渣及根部紅肉、雜質、淤血肉等魚片檢出,以免影響成品質量。
3漂洗 漂洗是提高制品質量的關鍵。國內常用的漂洗法是將魚片裝入筐內,將笨置于漂洗架上,循環漂洗,或者倒入漂洗槽中浸漂,溶去水溶性蛋白,洗掉血污和雜質等。國外是將漂洗槽灌滿自來水,倒入魚片,然后開動高壓空氣泵。由于高壓空氣的激烈翻滾,使魚片在槽中上下翻動。這種空氣軟性攪拌,既不傷魚片,又可加速水溶性蛋白的溶出和淤血的滲出,也降低了用水量。一般冷凍魚片漂洗2小時,鮮魚片漂洗4小時左右。經這樣漂洗的魚片色白,肉質較厚且松軟。將漂洗好的魚片,撈出放在竹簍或塑料簍中瀝水。
4調味 按50千克魚片計,配方為:白砂糖5%--6%、精鹽1.5%--2%、味精1%--8%、黃酒或白酒1~2%、胡椒粉0.1%、姜汁0.5%。手工翻拌均勻后,靜置腌制1--1.5小時(每隔半小時左右翻拌1次,溫度控制在15左右)。 調味的改進方法可采用可傾式攪拌機進行。該機轉速為60轉/分,每次投料60千克,加入調味料2—3分鐘后即可攪拌均勻。
5上篩初烘:將調味浸漬后的魚片擺放在烘車的托盤上后推進烘車,再送進智能熱泵式馬面魚烘干機內進行初烘。啟動主機智能PLC面板,設置馬面魚烘干參數,起初1~2小時內先控制溫度為45~50,然后上調溫度為50~60初烘時間共達8~10小時,使烘出的魚片含水分在20~22%。溫度忽高忽低使片內部水分不易蒸發出來,難以取得較好的質量,要使烘房溫度均勻穩定按工藝要求執行,這樣烘出的魚片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,這一工序是加工魚片的關鍵工序。
6、撓片取半成品魚干:將烘干的馬面魚半成品從塑料網格上撓下來放入清潔的干燥容器內,然后將袋口封扎好,防止受潮。在操作中防止撓擦魚干片,以免影響成品的形態。
7.魚片回潮:先在半成品魚干片上噴一些水分,使魚片吸潮到含水量在24~25%之間,方便下一步的魚片烘烤。
8.紅外線烘烤爐烘烤:將回軟的魚干片均勻攤放在烤爐的鋼絲條上再經過240~250溫度3分鐘左右時間的高溫烘烤。這樣烘烤出來的魚片就會呈金黃色、有纖維感,并具有馬面魚烤魚片應有的香味及鮮美的滋味了。
9.魚片軋松:經過烤爐高溫烘烤后,生魚片烤成了熟魚片,并用魚片經高溫短時的消毒滅菌。由于魚干片經二次烘烤后組織收縮變硬不便食用。必須經機器二次軋松。這種滾筒式軋松機比較簡單,一次達不到要求二次亦可以,只要將二只滾筒間距離整到各適當的位置即可。
10.檢驗包裝 珍味烤魚片經挑選檢驗后,進行稱重包裝。一般采用聚乙烯袋,以聚丙烯塑料袋為佳。